top of page
Search

膝骨性關節炎 手術前的方案

Updated: Apr 14, 2022



膝骨性關節炎因勞損及退化而起,令人錯覺以為只在老人身上出現,但醫學界發現此症傾向影響同一家庭的各個成員,與多基因遺傳有關。其他成病因素包括曾骨折並傷及關節表面、下肢骨折後癒合不理想,導致增加關節負荷、關節曾受感染如膿毒性關節炎,以及患過痛風、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炎症。


 

文:陳裕勝醫生


膝骨性關節炎早期雖沒甚麼症狀,惟在運動時可引起關節間歇性疼痛;及至中期,因運動引起的疼痛加劇,運動過後關節腫脹的時間延長,症狀偶爾在日間及晚間發生。若已屆後期,關節疼痛及腫脹日益嚴重影響步行及活動,晚上更感痛楚及有晨僵,令人無法入眠。如患者有內膝關節磨蝕站立時可見膝蓋間出現間隙,若是外膝關節磨蝕小腿便會向外。


注射藥物有效止痛

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向是由保守性到侵入性,目的是推遲換人工關節時間。在早中期患者可考慮改善生活習慣,比如進行游泳等非負重運動,它可鍛煉體格並減少傷害關節,然而部分患者未能改變生活時便需治療輔助。物理治療可協調肌肉與膝關節減少創傷及炎症。若患者難抵疼痛可用口服或皮膚貼片止痛藥,撲熱息痛及鴉片類藥物均具鎮痛作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則兼備鎮痛及消炎之效。坊間流行服食葡萄糖胺或軟骨素,雖無大型研究證明有效,但有患者反映可帶來一定程度改善。


患者亦可於膝部注射類固醇效用可持續數月,能減輕急性症狀但可使關節炎惡化,年輕患者不宜長用。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是新興技術,可促進關節組織修復,惟仍待更多大型研究確認效能。注射透明質酸則可為膝部補充人造關節液,已在臨床應用約20年,效用可持續半年至一年。


更換關節減嚴重症狀

年輕患者如要延遲置換人工關節時間,可考慮接受創傷性較低的脛骨截骨術,減少內膝關節壓力並讓關節軟骨增生,可減痛及改善症狀。至於已屆後期,置換人工關節是紓緩嚴重症狀及改善生活質素最有效的治療。手術的技術及物料已十分成熟,人工關節約可使用20至25年,多數老年患者在餘生無須再更換關節。除沿用已久的全關節置換術,現時患者亦可按個人膝關節的勞損部位選擇只置換膝部三個組件的已勞損部分,既可恢復活動能力及減痛,身體感覺亦較自然。


若不想太早接受手術,患者宜在患病初期積極求醫及定期接受檢查,醫生的角色是監察患者的症狀及日常活動,並按當下狀況改進治療方案以延長關節壽命。至於已接受手術的患者定期覆診亦可儘早了解組件有否損毀,以便立即做出補救。


圖左為全人工關節置換的X光圖;圖右為部分人工關節置換的X光圖

3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