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淺談癌症放射治療期間的中醫療法


放射治療是目前惡性腫瘤綜合治療諸多手段之一。放射治療屬於局部治療,在有效殺傷敏感的惡性細胞的同時,也給機體帶來一系列放射損害,如放療部位可出現局部反應、機體全身反應、骨髓抑制反應、免疫功能下降、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胃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心臟損害及肝腎功能的損害等。中醫應該如何介入治療?

 

局部反應

由於皮膚位於體表,對放射線較為敏感,所以會較快出現放射反應。首先根據皮膚放射損傷程度的不同,臨床上可表現為乾性反應、濕性反應及皮膚壞死或纖維化。其次皮膚放射損傷因早期或晚期而不同,治療時短時間內皮膚放射反應表現為:治療範圍皮膚出現潮紅或紅斑,或輕度脫皮,或皮膚表面輕度糜爛,繼而出現皮炎,輕者幾日內痊癒。一般來說,早期的皮膚損傷反應表現為:發生於放射治療開始後約第六至八週,治療範圍的皮膚出現明顯脫皮,色素開始沉着。而晚期的皮膚損傷反應多發生於放射治療後的數年,治療範圍的皮膚出現萎縮、彈性差、深部出現纖維化。

放射線屬「熱毒」。皮膚經放射後熱毒蘊積或內侵於此,損傷肌膚以致引起局部一系列不同程度損害,因此中醫藥在治療皮膚放療副反應(放射性皮炎)時,多採用清熱解毒之品。

全身反應

放療副反應全身表現有輕有重,與照射的部位、劑量及照射範圍的大小相關。當然若患者體質衰弱或病情較重,亦可使全身反應加重,給繼續放療帶來困難,這種狀況更應積極防治。臨床上常見的全身反應為:疲乏、精神不振、氣短心慌、口乾舌咽乾、出虛汗、失眠、脫髮、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發熱、腹脹、便秘、貧血等。


骨髓抑制

當放射線照射到骨髓時,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導致血細胞數下降。臨床表現為頭暈、周身疲乏、四肢無力、易患感冒等。

機體氣血的盛衰與臟腑的功能強弱有密切關係。脾胃為後天之本,為人體的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後天失養或受損則氣血生化乏源;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虛精虧則髓海不充;肝統血藏血,肝失調養則肝不藏血,均可引起氣血不榮,故應在補氣養血的同時兼顧補益脾肝腎三臟。另外放射治療中因熱毒過盛,可引起患者在儲臟虛損時伴有熱象,此時則宜涼補氣血;亦有部分患者體弱偏虛寒,則宜溫補氣血。

口鼻咽部放射性反應

放射線治療鼻咽癌、扁桃體癌及上頜、頰部、舌體、口底部腫瘤時,無可避免地會發生相應部位損傷,例如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口腔乾燥症、張口困難及中耳損傷等情況。

臨床上口腔潰瘍及口乾舌躁為最常見。由於黏膜上皮細胞對放射線十分敏感,故口腔黏膜反應多在放療開始後一至兩星期內逐漸出現。大約在照射20Gy(放射治療吸收劑量單位)後,黏膜便會發生紅腫疼痛與吞嚥不適,繼而逐漸形成片狀白膜,脫落後出現淺表潰瘍。當放射量達到30至40Gy時,難以避免會出現瀰漫性口腔黏膜發炎或口腔潰瘍,此起彼伏,患者會因吞嚥困難而影響進食,通常10至20天後會逐漸癒合。


至於放療產生熱毒所導致的機體熱毒蘊積損傷津液,中醫防治以清胃、泄熱、滋陰、涼血、解毒或生津等方法,使用中藥加上內服,同時配合中藥煎煮漱口。


放射性肺炎

若進行胸部放療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時,均可引起放射性肺損傷。其主要表現為刺激性乾咳,併發感染時會出現痰多、胸悶、胸痛、氣短、心慌、發熱,甚至呼吸困難等。

防治放射性肺炎,建議從放療開始即服用養陰清肺或滋陰潤肺之品,可減少放射性肺炎的發生,並可縮短病情。一般根據不同症狀辨證用藥,肺燥咳嗽治以清肺化痰,痰熱咳嗽治以清熱化痰,陰虛咳嗽治以滋陰潤肺。

放射性結直腸炎

盆腔腫瘤的放療會直接造成結直腸的損傷。正常情況下,腸表面細胞分裂快、週期短,放射線可使腸上皮細胞再生受損,破壞黏膜的屏障功能而易造成細菌感染,不僅如此還會影響正常的吸收功能,以致水分不能正常被吸收,以上種種均會導致水樣腹瀉。臨床表現以劇烈腹瀉為主,伴腹痛、肛門墜痛、裏急後重感、黏液便,嚴重時可發生便血。

中醫認為放射性結直腸炎是濕熱下注,初期以實證為多,日久出現脾虛中陽不舉,若有血便還會出現血虛,最終導致脾腎雙虧。治療方面常採用清熱解毒利濕,健脾理氣,溫腎化濁等方法,隨證加減中藥以利小便實大便,固澀止瀉,清熱止血等,亦可使用中藥煎煮外用坐浴。以上情況為一般規律,臨證變化多樣,中醫治療須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靈活治療。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經過大量臨床實踐表明,中西醫配合防治放療副反應具有較好的療效













當放射線照射到骨髓時,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導致血細胞數下降。臨床表現為頭暈、周身疲乏、四肢無力、易患感冒等

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