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中醫看痺證



■ 文:註冊中醫陳俊霖


痺證是指由於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出現疼痛、重着、痠楚、麻木,或見關節關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病理變化的一種疾病。病輕者可發在四肢肌肉,重者可「內舍於臟」。


當代西方醫學中類似痺證表現的疾病,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肌纖維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增生性骨關節炎等。


中醫病因


痺證的發生與個人體質、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等有密切關係。內在病發基礎為正虛衛外不固,外在誘發因素為感受外邪,而其根本在於邪氣痺阻經脈。


辨證要點


臨證時,需要考慮邪氣的偏盛,以及病證虛實。風邪盛時,痺痛表現為遊走不定;寒邪盛時,痛勢較劇,痛有定處,遇寒加重;濕邪盛時,關節以痠痛、重着、腫勢散漫為特點;熱邪盛時,關節腫脹較劇,肌膚焮紅,灼熱疼痛。病久者,亦可見痰,瘀兩種病理產物:痰者,關節疼痛較久,腫脹局限,或見皮下結節;瘀者,關節腫脹,僵硬,疼痛不移,肌膚色紫暗或見瘀

斑。病證虛實則以新發者,風、寒、濕、熱之邪明顯為實;日久者,耗傷氣血,損及臟腑,肝腎不足者為虛。當然,日久不愈,痰瘀互結,肝腎虧虛等虛實夾雜之證,亦可見之。















■醫師經辨證論治後,可給予痺證病人內服藥物,或配以針灸、推拿、膏藥外敷等療法提高療效。


治療手段


痺證屬於纏綿之疾,需長期治療。醫師經辨證論治後,可給予病人內服藥物,或配以針灸、推拿、膏藥外敷等療法提高療效。



預防之道


平素應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避免居住在寒濕之地;在寒冷地區或氣候驟變之時,更應注意保暖,免受風、寒、濕邪侵襲;運動或勞動汗出後,肌膚較疏鬆之時,亦不應當風貪涼,或乘熱浴冷;衣物汗濕應及時更換,墊褥、被子應勤洗勤曬;居住及作業的地方應保持清潔及乾燥;平日應注意生活調攝,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有助提高衛外抗邪之功。


久病的患者往往情緒低落,容易產生焦慮或精神導致軀體化障礙,因此除了監控各項實驗室指標外,亦應令病人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攝取富有營養,易於消化的食物以促進康復。
















■要預防痺證,運動或勞動汗出後,肌膚較疏鬆之時,不應當風貪涼,或乘熱浴冷。


備註:參考文獻《中醫內科學》 

主編:周仲瑛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