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註冊藥劑師郭靜芝
市民身體不適,求診後常獲處方消炎藥、類固醇或抗生素,但未必了解這幾種藥物的分別及特性,大家彷彿知道它們是甚麼,但又不完全了解。這期讓我們從簡單的感染事件序列開始,了解抗炎藥與抗生素各自的作用,而我們又該怎樣恰當地使用。
過多細胞因子聚集導致炎症反應
關於這幾種藥物的使用,以感染的傷口為例,在不慎切割後血液從傷口流出,皮膚上的細菌即可進入傷口,皮膚上的細菌進入血液便會引起發炎。我們的身體會對這個狀況做出一連串的反應,包括觸發免疫反應,再吸引一些白血球來清理傷口,同時血小板也會靠近傷口幫助傷口修復。除了白血球,還有許多較小的蛋白質來協助這個過程,我們稱它們為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在處理受傷部位時有不同的功效,例如擴張血管好讓更多的白血球和血小板輸送往傷口。
然而太多的細胞因子聚集會引發過度反應,這就是所謂的發炎。發生感染必須有兩個過程,一個是出現細菌,另一個是細胞因子的釋放。在這兩個不同的過程中,抗生素的作用在於殺死細菌,並儘早去除觸發因素。而抗炎藥物和類固醇則用於抑制由細胞因子引起的反應。抗炎藥物可以抑制與疼痛和腫脹有關的一些細胞因子,所以抗炎藥物也可以發揮止痛的功效。而類固醇可以抑制更多不同的細胞因子,這使得類固醇成為治療過度免疫反應的更強選項,當然它也對更多不同的身體作用有反應,惟副作用也相應較多。
認識藥性 預防副作用
藥物的副作用不一定與藥物的作用相關。以抗生素為例,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可能引起完全不同種類的副作用,例如有些抗生素可能引起腹瀉,有些可能引起心跳問題,而這些副作用和抗生素本來的藥效完全無關。一些抗炎藥物和類固醇較為常見的副作用是引起胃不適,因此醫生通常在處方抗炎藥物或類固醇的同時,會一併為患者處方保護胃部的藥物。
在衡量用藥副作用時,醫生或藥劑師必須根據不同藥物的臨床經驗和不同病人的情況作出判斷。至於一般民眾,生病時應該遵從醫生和藥劑師的用藥指引,了解用藥的意圖,認識常見副作用及副作用發生時的處理方法。對於兒童、長者和長期病患者,他們的身體狀況和健康人士不太一樣,用藥的風險也不同,更要分外小心。

■有些抗生素可能引起腹瀉,有些可能引起心跳問題,而這些副作用和抗生素本來的藥效完全無關。
Comments